一九四八年鞍山解放,中共鞍山市委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尽快恢复鞍钢生产。根据赵永桥老工人的回忆,鞍钢招工时,他去报名,看到高炉下长得一人多高,运输车下的积水也没过膝盖。一位日工留下来的熔炼专家声称,“这里只能种植高粱,恢复重建至少需要20年。”赵永桥说:“当时大家都憋着一股劲,要尽快恢复生产。”
工厂里缺少备件的材料,工人们就想尽办法寻找废品堆。孟泰曾被选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,后来被选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的孟泰,是“捡废品”的行家,他知道在日本人统治厂子的时候,工人们怀着反抗情绪,把工厂的设备扔到水坑和草丛里,就带领大家到这些地方挖掘,挖出几个月的工夫,回收了上千种材料。这“宝贝疙瘩”构成了全国闻名的“孟泰仓”。后期一、三号高炉维修时,管道系统的所有部件均由“孟泰仓库”供应,一分钱。
前任鞍钢制造部总工程师杨树棠回忆说,在他从住处到办公室的路上,看见衣衫褴褛的工人们,用肩、背、车、送各种设备、器材,从铁东、铁西、立山等地运到工厂,用肩、背、车、送各种设备、器材。
在嘉勉的电报中,毛泽东主席给鞍钢三大工程。
一九五三年十月二十七日,鞍钢几乎所有的工人都提前到厂里来了。
今天,中国冶金史揭开了新的一页。
在2点30分,操作者在操纵台上开始工作。一锭红色坯料,从1200度高温加热炉中滚出,钻过穿孔机。火慢慢露出钢管的红色,在场的人无不欢呼。新中国第一条无缝钢管诞生了。
无缝钢管与普通钢管相比,其承受压力较大。所以,在工业生产中,需要承受较大压力的管道通常使用无缝钢管。不管是飞机、轮船、火车,还是石油输送、天然气、输水,都需要它,人们都把它称为“工业中的微血管”。
但是建国初期,无缝管还是靠进口的。西方人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后,无缝钢管生产中断,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复苏。
一九五二年八月,为改变依靠进口的状况,鞍钢开始实施新中国第一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,无缝钢管工程就是其中之一。
一九五二年八月至一九五三年五月,我国派出40人赴苏联第一乌拉尔新管厂实习。工人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,克服了一个个技术难关。
其后任副厂长的刘凤回忆起当年的实习岁月:“既学实用操作,又听苏联工程技术人员上技术课。大家认真钻研技术,不到一年,就能在师傅的指导下上岗操作,成为鞍钢无缝钢管厂开工投产的技术骨干。”
回到家乡以后,刘凤先当厂长助理,后担任副厂长,负责生产技术工作。在工作中,刘冯发现,穿孔机的轧辊表面太光滑,事实上,轧辊入口锥面比较粗糙,管坯可以正常咬入。因此,他建议对轧辊表面进行重车,为一次成功穿孔创造条件。
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七日第一次试轧后,无缝钢管的成品轧制成功,成为国际无缝钢管行业的一个奇迹。从那时起,新中国拥有了工业的血液。
只用了1年零3个月,从工厂破土动工到第一台无缝钢管问世。在鞍钢投产后仅仅27个月就达到设计生产能力。
目前,我国无缝钢管的年产量已突破500万吨,居世界前列。
一股热红铁水27日从2号高炉出铁口涌出,“当时很多工人兴奋地大叫着,激动得要哭,那种场面让我至今难忘。”赵永桥说。
年12月26日,毛主席60岁生日那天,他收到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。从鞍钢生产的第一根无缝钢管上,工人们切出20厘米长的一段,派专人送到北京。
董事长再次致函鞍钢全体职工祝贺:“鞍钢无缝钢管厂、大型轧钢厂、7号高炉提前竣工并投产,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。一九五四年,靳尚谊和傅植桂创作的一幅油画《把第一根无缝钢管献给毛主席》,这幅画中的主人公是一名钳工邵明祥,他在钢管上刻了一行字:“献给敬爱的毛主席”。
鞍钢无缝钢管厂的投产,结束了无缝钢管在我国的历史。只用了1年零3个月,从工厂破土动工到第一台无缝钢管问世。在投入生产的第二年,先后试轧出了锅炉管、地质管、油管和不锈钢管。二辊斜轧不锈钢管穿轧成功,是我国无缝钢管生产历史上的一大盛事,对我国以后不锈钢管的生产起到了先导作用。